切换到宽版
  • 6638阅读
  • 6回复

分区联赛初赛经验谈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离线johnson
 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 发表于: 2006-08-16
分区联赛初赛经验谈
10月份NOI就要开始了,在这里我对一些第一次来到的朋友们说一些经验
这里我就随便写一点自己的体会,希望对初学者有点帮助。

1.知识是基础,能力最重要
初赛考的知识点,大纲如是说:计算机基本常识/基本操作和程序设计基本知识。
选择题考查的是知识,而填空题更加重视能力的考查。例如写程序运行结果,大纲规定是
必考的。试卷中给出程序的并不复杂,语句的含义容易明白,但是悟性好的选手总是很快就能体
会到程序的设计思路并得出正确的答案,机械模仿计算机硬算出结果的同学往往做的慢的多,而
且容易失误。

2.各种题型的解题经验。
1)选择题
一般它们是比较容易得分的,一共30分,不可错过!
我建议大家找一本等级考试二级的书看,知识讲的系统一些。选择题一般不超过二级的知识点。
另外,有DOS经验的选手可能会占一点便宜,因为有些题目可以根据经验判断。

2)填空
这部分题目对数学要求要高一点,往往考查的是代数变形,数列(一般是考递推),也考查
一些算法和数据结构知识。建议大家多花一点时间做,尽量做对。
例题:

1.数组A[30..100,20..100]以行优先的方式存储,每个元素占8个字节,且已知A[40 ,30]
的地址为2000,则A[60,90]的地址为:_________________
如果以列优先存储,则为:_________________

考查了数据结构中数组存储方式。
    ^^^^^^^^ ^^^^

2.设栈S的初始状态为空,现有6个元素组成的序列{1,3,5,7,9,11},对该序列在S 栈上依
次进行如下操作(从序列中的1开始,出栈后不在进栈):进栈,出栈,进栈,进栈, 进栈,进栈
,出栈,进栈,问出栈的元素序列是:_________,栈顶指针的值为______
栈顶元素为:___________________


考查了数据结构中的栈。
    ^^^^^^^^   ^^

3.把中缀表达式写成后缀及前缀表达式
(1) (P+Q)*(A-B)/((C+D)/(E-F))-G
  后:_________________
  前:_________________
(2) A-C*D+B/E*(D/A)
  后:_________________
  前:_________________

4.根据后缀表达式,写出前缀及中缀表达式
  ABC/DE+GH-/*+
  前:_________________
  中:_________________

这两题实际上考查了数据结构中的表达式树
            ^^^^^^^^   ^^^^^^^^

5.用一个字节来表示整数,最高位用作符号位(1为正,0为负),其他位表示数值,
(1)这样的表示法称为原码表示法,表示数的范围为:_________________
(2)原码表示法,将出现_________________有两种表示
(3)实际上计算机中是用补码表示数,其表示范围为:_________________

考查了数的原码,补码表示。

6.已知N*N个数据成方阵排列:
  A11   A12   A13 ... A1n
  A21   A22   A23 ... A2n
  ...
  An1   An2   An3 ... Ann
已知Aij=Aji,
(1)将A11,A21,A22,A31,A32,A33... 存储到一维数组A(1),A(2),A(3)...A(K)
  给出i,j 写出求K的表达式:_________________
(2)将A11,A12,...A1n,A22,A23,...A2n,A33... Ann存储到一维数组A(1),A(2),
  A(3)...A(K), 给出i,j 写出求K的表达式:_________________

7.已知一个数列U1,U2,U3...Un...,往往可以找到一个最小的K值和K个数a1,a2,..,ak,
使得数列从某项开始都满足:U(n+k)=a1*U(n+k-1)+a2*U(n+k-2)+...+akUn   (式A)
例如数列 1,1,2,3,5...可以发现:当K=2,a1=1,a2=1时,从第3项起(N>=1)满足:
  U(n+2)=U(n+1) + Un
试对数列1^3 ,2^3 ,3^3 ,...,N^3,...,求K和a1,a2,...ak,使得式A成立.

实质是考数学。


8.给出一棵二叉树的中序遍历:DBGEACHFI与后序遍历:DGEBHIFCA,画出此二叉树
9.给出二叉树的前序遍历与后序遍历,能确定一棵二叉树吗,举例说明.
10.下面是一个利用完全二叉树特性,用顺序表来存储的一个二叉树,结点数据为字符型(结
点层次从小到大,同一层从左到右顺序存储,#表示空结点,@表示存储数据结束)
结点 1   2   3   4   5   6   7   8   9   10   11   12   13   14   15
数据 A   B   C   #   #   D   E   #   #   #   #   #   G   F   @
画出对应的二叉树:

考查了数据结构中的二叉树
    ^^^^^^^^   ^^^^^^


10.用邻接矩阵表示有向图(图略)

考查了数据结构中的图的表示
    ^^^^^^^^   ^^

11 根据Nocomachns定理,任何一个正整数n的立方一定可以表示成n个连续的奇数的和。
  例如:
  13=1
  23=3+5
  33=7+9+11
  43=13+15+17+19
  在这里,若将每一个式中的最小奇数称为X,那么当给出n之后,请写出X与n之间的关系表达式:___

其实是考代数


12
某班有50名学生,每位学生发一张调查卡,上写a,b,c三本书的书名,将读过的书打“*”,结果统计数字如下:
只读a者8人;只读b者4人;只读c者3人;全部读过的有2人;读过a,b两本书的有4人;读过a,c两本书的有2人;读过b,c两本书的有3人。
(1)读过a的人数是(  )。
(2)一本书也没读过的人数是(  )。

数学好的小学生大概都可以做吧?
  

3)写运行结果
几乎是送分题,而且占的分数奇多,但得分率却不见得高。大家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得分点啊!
一般做这类题目的核心是找程序目的,即这个程序想干什么。迄今为止考过的题目还没有“乱写”
的,总有一点“写作目的”的。抓住了它,不仅得出答案变得很容易了,而且对自己的结果也会
比较有信心。下面举几个例子。

1.(99年分区联赛)
Program excpl;
var
x,y,y1,jk,j1,g,e:Integer;
a:array[1..20] of 0..9;
begin
x:=3465; y:=264; jk:=20;
for j1:=1 to 20 do a[j1]:=0;
while y<>0 do
begin
  y1:=y mod 10;
  y:=y div 10;
  while y1<>0 do
  begin
    g:=x;
    for e:=Jk downto 1 do
    begin
    g:=g+a[e];
    a[e]:=g mod 10;
    g:=g div 10
    end;
    y1:=y1-1
  end;
jk:=jk-1
end;
j1:=1;
while a[j1]=0 do j1:=j1+1;
for Jk:=j1 to 20 do write(a[jk]:4);
writeln
end.

程序不长,但是有一定的难度。高手最多半分钟就看懂了程序的意思,但初学者往往算了很久得出了
结果却是错的。下面我们还是先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分析一下这个程序。记住,不要一开始就模拟电脑
来一个个语句“执行”- 你算过自己是多少Hz的CPU没有?!

好了,废话少说。
分析程序一般从以下几点入手:
1.变量
首先是变量的名字。可惜分区联赛题目中的变量不是I就是J,很讨厌。I和J一般作为循环计数器,
没有什么意思,因此不要管它了。然后要看变量在程序的哪里出现过,着重看它与其他变量的相互
引用关系,猜测它的作用。
例如上题。

x:只在g:=x中出现,暂时不要管它,因为它很可能只是一个初始数据。
y:有三处:
1) while y<>0 do
2) y1:=y mod 10;
3) y:=y div 10;
很明显,y每次少了最后一位数字,把这位数字给了y1。有经验的选手应该体会到了什么,不过我们继续。
现在我们知道了:y对程序的作用是:每次提供最后一位给y1,即y1每次的值依次是:4,6,2
y1:
1)while y1<>0 do
2)y1=y1-1
很明显就是一个循环嘛!循环y1次!写得那么肉麻...

jk:
1)for e:=jk downto 1 do
2)jk:=jk-1
jk作为循环初始值,居然一次比一次少...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。

j1:
1)for j1:=1 to 20 do a[j1]:=0;
2)j1:=1;
3)while a[j1]=0 do j1:=j1+1;
4)for Jk:=j1 to 20 do write(a[jk]:4);

显然,j1和其它变量没有什么联系。1)是初始化,2)3)4)是输出数组a

g:
出现的位置是几层循环之内了,应该很重要!一会儿再分析!
e:作为循环变量,没有什么意思。

通过变量分析,我们知道了:
x,y是数据,y每次提供最后一位给y1,循环y1次。j1和g的作用有待分析。

2.程序结构
我们把程序分成几块。
1)
x:=3465; y:=264; jk:=20;
for j1:=1 to 20 do a[j1]:=0;
初始化。不要管它。

2)while y<>0 do
begin
  y1:=y mod 10;
  y:=y div 10;
  while y1<>0 do
  begin
<< g:=x;
    for e:=Jk downto 1 do
    begin
    g:=g+a[e];
    a[e]:=g mod 10;
    g:=g div 10
    end;
  >>
    y1:=y1-1
  end;
jk:=jk-1
end;

3)
j1:=1;
while a[j1]=0 do j1:=j1+1;
for Jk:=j1 to 20 do write(a[jk]:4);
writeln
输出结果,也不要管它。

块2最重要。
它的思想是:
每次取Y的最第位y1,执行<<>>y1次,每次把jk减一。
现在最重要的是<<>>中的在干什么。
  ^^^^^^
注意到最后输出的a[],要留意a[]的变化!
a[e]总是取个位(g mod 10),g每次少一位,和a[e-1](别忘了e在循环!)相加...
难道是...高精度加法???
RIGHT。
它执行了y1次,y1每次都是y的个位...
对了。程序就是在做x*y
所以答案就是 3465*264=914760
再看它的输出格式,输出的应该是:___9___1___4___7___6___0

其实有经验的话,看到g这个变量名和g:=g+a[e]; a[e]:=g mod 10;这几个标志句子。就可以一下子知道程序的用意了。

什么?<<>>那一段我讲的太快,听不懂?
真不好意思,好象是的。如果你真的不懂,我只好多讲一点。

<<>>中只有6行,你可以模拟电脑“执行”几个语句在找规律。
方法是:把循环“展开”,再写一个变量值表
即:
语句         执行后变量情况:
g:=x;
g:=g+a[e];       g=x+a[e];
a[e]:=g mod 10;   a[e]:=x+a[e]的个位
g:=g div 10;     g=(x+a[e])的前几位
g:=g+a[e-1];     g=(x+a[e])的前几位+a[e-1];
a[e-1]:=g mod 10; a[e-1]=a[e-1]+(x+a[e])的进位
....
好了,明白了没有?还没有明白就写信给我。

4)完善程序
这部分题目得分率似乎不高。没关系,尽量做吧。把一些简单的填好就行了。
注意:
1)初始化(i:=0; j:=0; for i:=1 to n do a:=0之类的)
2)一些明显的动作:
a.结果没有储存在需要的地方。
b.累加器没有做加法
c.输出
3)关键动作。
例如交换排序程序的“交换”操作等很明显需要完成的操作。
分析方法和写运行结果类似,注意分析变量和程序结构,理解变量和模块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。
不熟练是不妨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下。这里我就不举例子了。
离线cefly
只看该作者 1 发表于: 2006-08-19
应该事转的吧,,支持~~
离线johnson
只看该作者 2 发表于: 2006-08-26
对的,是转的,但是这家伙写的是有道理的呀~~
离线ahzhangzhe
只看该作者 3 发表于: 2006-09-30
为什么?“过来人”都用pascal?
离线filippo31
只看该作者 4 发表于: 2006-10-05
最担心的是读程序里面的递归题!
离线garfield175
只看该作者 5 发表于: 2007-10-16
ding
离线非凡
只看该作者 6 发表于: 2007-10-17
经典,顶上去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 
上一个 下一个